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发布,有哪些看点?
9月11日,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天津召开202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,连续第23次向社会发布“中国企业500强”榜单。
从榜单来看,前十名分别为国家电网、中国石化、中国石油、中国建筑、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铁路工程集团、中国银行、中国铁建。
2024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达110.07万亿元,较上年相比增长1.58%;入围门槛实现22连升,达473.81亿元。
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李春临表示,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,作出了重大贡献。500强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行业国内竞争力和创新水平,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群体,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重要群体。
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表示,目前我国企业规模成长迅速,中国500强入围门槛逐年提升。近年来,我国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较快增加,与美国大企业并驾齐驱,但从盈利能力来看,尚存在不小差距。整体上看,我国大企业需要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步伐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力求成为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先锋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主力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标杆。
千亿级企业数量首次减少
2024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迈上新台阶,达110.07万亿元;入围门槛实现22连升,达473.81亿元,提升3.83亿元;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.51万亿元,增长5.01%,收入净利润率为4.10%,提高0.14个百分点。同期,世界500强和美国500强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0.09%和3.86%,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.35%和10.03%。
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数量为253家,占比超过50%,比上年的254家减少1家,这也是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首次出现减少;有16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,与上年持平。国家电网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营业收入超过了3万亿元;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了2万亿元。
从利润上看,2024中国企业500强实现利润总额72228.97亿元,比上年大幅增长29.31%。企业亏损面相比上年有所收窄,39家企业发生亏损,比上年减少了4家,亏损面为7.80%;合计发生1004.18亿元亏损,与上年43家企业的1457.71亿元亏损相比明显减少;平均亏损额从33.90亿元大幅下降至25.76亿元。亏损企业中连续亏损占多数,行业与地区分布较分散,其中黑色冶金是亏损多发领域。
规模增长放缓、经济效益改善向好
2024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.81万亿元,同口径增长14.89%,研发强度创下1.9%的新高,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强度持续领先;创新成果产出水平继续提升,企业持有有效专利数、发明专利数分别增长7.66%和19.67%。
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较大进展,2024中国战新企业100强,共实现战新业务收入12.79万亿元,增长14.51%,实现战新业务利润9048.14亿元,增长29.53%。战新业务对企业经营总体贡献突出,战新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达到37.24%和40.15%,分别提升3.65和5.20个百分点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分析,2024中国500强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增长放缓、经济效益改善向好的态势,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虽低于美国企业500强,但优于世界企业500强;与此同时,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更为显现,内生发展动力不断蓄积,新旧动能转化进程加快,产业结构优化继续推进,发展协同性有所增强;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,但仍保持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中国企业500强中,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持续增加,推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明显。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,新能源设备制造、动力和储能电池、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、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企业入围数量达到31家。过去5年,增加了18家。同时,制造业、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发展齐头并进,对营收总额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2.19%、46.14%和1.67%,不同类型企业协调发展。
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,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,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了264家,数量超过一半。目前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数量,分别达到了1557家和1.2万家。工业发展根本上要靠企业,企业强工业才能强。
熊继军强调,工信部将紧紧围绕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,以进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,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,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、竞相发展,引导支持企业苦练内功,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,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,为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。
具体来看,工信部将从四个方面发力。熊继军表示, 一是培育一批制造业的头部企业,支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;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,完善中小企业的工作体系、政策法规体系、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;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,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。四是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,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,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,形成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。
(本文来自第一财经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责任编辑:刘万里 SF014